欢迎进入绿色再制造产业专题!
位置:绿色再铸锻>>资讯>>资讯>>内容阅读
硅碳负极站上风口:2025或迎量产爆发 产业链协同降本成破局关键
硅碳负极站上风口:2025或迎量产爆发 产业链协同降本成破局关键

2025-03-20 来源: 长江有色金属网 发布人: tongwj

大中小

摘要:

登录

二维码已失效

刷新 请使用长江有色App/小程序扫一扫

其他登录方式

您的会员等级不够,无法查阅此文章 成会员 vip 查看长江有色网全网行业信息,市场分析,行业快讯,调研信息。 vip会员 ¥1,398 元/年 svip 查看长江有色网全网行业信息,市场分析,行业快讯,调研信息、近五年历史价格和走势图 数据通会员 ¥3,680 元/年 会员升级 会员权限:查看全网产业数据、市场分析、调研信息 服务期限:自购买日起1年(数据类产品不支持退货退款。) 价格:¥ 元/年 - + 支付方式: 注:支付过程中浏览器会有几次跳转,支付完成之前请勿关闭浏览器,否则可能造成支付失败 确认订单

随着新能源电池技术迭代加速,新一代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正迎来产业化突破。记者近日从多家主流电池厂商处获悉,受益于化学气相沉积法(CVD法)技术普及,长期制约硅碳负极的膨胀率问题已取得关键进展,头部厂商产能扩充计划密集落地,2025年有望开启规模化应用元年。

高能量密度驱动终端渗透加速

自2024年以来,硅碳负极凭借比传统石墨负极高30%-50%的能量密度优势,在手机电池领域快速渗透。某头部消费电子品牌最新旗舰机型已全系搭载硅碳负极电池,实测续航提升超20%。动力电池领域,部分车企已在小批量车型中试用,实测数据显示,硅碳负极电池组体积能量密度可达800Wh/L以上,显著缓解电动汽车“里程焦虑”。

技术瓶颈突破催生扩产潮

“CVD法通过纳米级涂层技术,可有效抑制硅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。”某负极材料厂商技术总监向记者透露,采用该工艺后,硅碳负极首效已从75%提升至88%,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大关。目前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已规划多条硅碳负极产线,部分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,预计2025年行业总产能将突破5万吨。

成本掣肘倒逼产业链协同

尽管技术前景向好,但硅碳负极当前成本仍是石墨负极的2-3倍。业内人士指出,原材料端多孔碳、硅烷气等关键材料占成本比重超40%,且产品一致性控制难度较大。为此,主流厂商正加速一体化布局:贝特瑞与硅烷气龙头签订长协订单,璞泰来通过参股方式锁定多孔碳产能,同时通过工艺优化将材料损耗率降低至5%以下。

市场期待规模化拐点

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,硅碳负极有望在2025年实现单位成本下降30%的目标。多家券商研报预测,到2026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或将突破10万吨,其中动力电池领域占比有望从当前的5%提升至25%。产业链企业表示,随着规模效应显现,硅碳负极与石墨负极的价差有望持续收窄,为新能源电池性能升级打开新空间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,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。
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-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
All Rights Reserved. 运营维护: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:0598-8233595 0598-5831286 技术咨询:0598-8915168